公文式教育認為成績不是評斷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整體素質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編序性的教材上、孩子的進度安排上、學習的方式上都是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創造與協調力、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同時也注重人格、態度的養成。因此公文式教育的價值在於自學自習、超越學年。公文各科的學習教材都是遵循「小步漸進」原則來編排的,當孩子學習新課題時,編序性的教材會藉由例題、說明來引導孩子靠自己的觀察、思考、判斷、嘗試來解題,從中體會靠自己的能力來學習新知的技巧與成就感,藉此學習模式培養孩子自學自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低年級時成績不會相差太大,真正拉開孩子學力距離的是升上高年級或國高中。在小學、國中階段儘早學習高中以上數學教材,使其學力達到自學就能理解的程度,這樣,具備了自學能力的孩子,即使進入了大學,走進了社會,也有能力自己讀書,自己解決問題。我們讓孩子確實去熟練的,都是精選過的教材內容,各科都有其學習的核心內涵,考量孩子未來學習所需具備的能力:計算力、思考力、理解力、讀解力。這些能力不僅能確保孩子在國高中時學習更有餘力,更重要的是面對未知的領域與環境依然能保有持續自立自主學習的習慣。

KUMON在學習之前為什麼要先做「學力診斷測驗」?
文章出處: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924000005-260405
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明確知道自己三個月後、六個月後,甚至一年後的學習成效如何,預知未來的自己會進步成什麼樣子,是不是很棒呢!?在KUMON教室學習的孩子,透過「學力診斷測驗」,就可以預測自己未來的樣子。
小學五年級加入KUMON學習國語的高清軒,以前的國語成績很差,時常抓不到文章重點。輔導老師為他做國語學力診斷測驗,了解他的學習現況,發現他在選擇題、填空題只要跟著例句寫,仿造能力都不錯,要單獨完成一句語詞時,他認得的字詞比較少,於是老師讓他從相當於小學三年級的C教材開始學習(國語教材分級5A~L,共16階段),協助他把忘掉的字詞「撿回來」,也因為C和D教材有很多語感訓練,能讓他練習完成獨立語詞,並趁機訓練他的專注力與耐力。
老師依據他在學力診斷測驗所表現的學習現況,明確告訴他,只要每天按照老師的學習規劃持續書寫教材,奠定好基礎能力,在隔年八月底一定能學到相當於國一的G教材內容。果不其然,一年後的八月份,清軒確實達成做到G教材的目標,而且愈來愈喜歡國語,不再因看不懂文章而逃避學習。
學力診斷測驗對每一個剛進入KUMON學習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它的目的不是區分孩子的程度,而是為了了解孩子真正的學力現況,否則將無法為孩子安排最適切的輔導方式。
孩子之所以會跟不上學校或補習班的課程,往往是因為這些單位只採用集體授課的方式,無視於孩子們的學力差別,當老師把教科書內容講授完畢,就認為孩子已學習完畢,沒有多餘時間去探究、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也沒有太多機會確認自己究竟明白多少。在這種授課過程中,孩子一旦聽不懂老師所講的內容,就會發生「無論如何補救都跟不上進度」的情形。
透過學力診斷測驗,可從各角度分析孩子的學力實況,諸如:在一定時間內的正確答題數、解題步驟、錯誤原因等學習表現,甚至在孩子測驗的過程中,也可觀察孩子的專心程度、書寫能力、對待沒學過的內容等學習態度,藉以找出孩子開始學習之處(公文式教育稱此為「出發點」),並預測三個月、半年、一年,甚至二年後,孩子能學到的學習進度計畫,並在個別懇談會上,向家長詳盡報告孩子的學習狀況、學習成效,同時透過教室通訊等管道,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
進入KUMON教室學習的孩子,書寫進度的出發點完全不受學年、年紀所限制,孩子從什麼地方開始學習只與孩子的學力有關,因此可能發生即使是國中生或高中生,如果基礎能力不足,也必須從相當於小學某個年級的簡單程度開始學習的情形。從潛能開發的角度來看,這是容易且適中的出發點,也就是「恰恰好的出發點」。
做為一個教育者,我們應該要給予孩子明確目標,告訴他:「你可以學到××程度、達到××的能力。」並和孩子一起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努力。學力診斷測驗的積極目的即在於此:為了讓孩子往後的學習順利進行,並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慾望及自信,使其在短期間內追平學年、超越學年,真正提升其能力。